提起阿里巴巴,大眾的固有印象往往是“電商巨頭”或“支付平臺”。然而,這家成立26年的企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戰略蛻變——從依賴消費互聯網的“商業帝國”轉型為以硬科技驅動的“生態型科技公司”。這一轉變背后,是AI浪潮的沖擊、全球科技競爭的倒逼,以及阿里對自身基因的重構。

一、戰略重塑:從“履帶式擴張”到“核心聚焦”
過去十年,阿里通過“履帶式發展”構建了橫跨電商、金融、物流、文娛等領域的商業版圖。然而,隨著外部環境劇變(如監管趨嚴、全球化受阻)與AI技術的顛覆性沖擊,阿里開啟了史上最激進的戰略收縮與聚焦:
1. 非核心業務“斷舍離”
• 2023年起,阿里陸續清空小鵬汽車、B站、高鑫零售等股權,叫停盒馬、菜鳥的IPO計劃,甚至剝離銀泰百貨等線下資產。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明確信號:砍掉“輸血型”業務,集中資源投入核心賽道。
• 這一決策與蔡崇信的最新表態形成呼應:“阿里所有高增長業務都源于內生性發展,而非收購擴張”。
2. 雙主業戰略:電商+硬科技
• 電商板塊:通過整合淘寶天貓、國際數字商業集團,重拾“萬能淘寶”的初心,開放接入微信支付、京東物流,以用戶體驗重構護城河。
• 硬科技領域:以AI和云計算為核心,未來三年計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AI原生應用三大領域飽和式投入。
二、硬科技突圍:從“幕后基建”到“臺前創新”
阿里的科技基因長期被電商光環掩蓋,但其在云計算、AI等領域的積累已進入爆發期:
1. AI驅動的技術生態
• 基礎層:通義大模型完成從B端到C端的跨越,2024年底從阿里云分拆并入智能信息事業群,與夸克、天貓精靈形成協同效應。
• 應用層:通過“四小龍”(1688、閑魚、釘釘、夸克)探索AI落地場景。例如,1688推出免費AI數字員工,為商家降本80%;夸克App以00后用戶占比超50%成為年輕化AI入口。
2. 云計算的“二次革命”
• 阿里云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全球市場份額穩居第四。其技術能力通過春晚舞臺具象化呈現:從武術表演的“子彈時間”特效到油畫舞臺的虛實融合,均依賴通義大模型與云計算實時渲染。
• 價格戰策略顯野心:2024年實施“史上最大力度降價”,核心產品降幅達55%,通過技術紅利換取市場份額。
三、創新業務“四小龍”:AI時代的場景試驗場
吳泳銘主導的四大戰略級創新業務(1688、閑魚、釘釘、夸克),正成為阿里探索AI商業化的重要載體:
1. 1688:產業帶數字化引擎
• 連接全國60萬家工廠,通過AI大模型優化供應鏈決策。其“產業帶復蘇計劃”引入AI數字員工,實現成本核算、客戶溝通的自動化,重塑傳統批發模式。
2. 夸克:C端AI的尖刀產品
• 以“2億人的AI全能助手”為定位,月活超3.7億。通過整合通義大模型與天貓精靈硬件團隊,探索AI眼鏡等新終端,構建“多模態交互+智能硬件”生態。
3. 釘釘與閑魚:場景化AI滲透
• 釘釘從企業協作平臺轉型為“數字化底座”,接入通義大模型實現智能會議紀要、代碼生成;閑魚則嘗試用AI解決二手交易信任難題,但商業化仍面臨挑戰。
四、挑戰與未來:在AI混戰中重構護城河
阿里的轉型并非坦途,其面臨的挑戰同樣尖銳:
1. 基因沖突:從B端優勢到C端短板
• 盡管在云計算、企業服務領域積累深厚,但C端超級應用(如社交、內容平臺)的打造仍是短板??淇穗m快速增長,但與字節、騰訊的AI產品相比,用戶粘性尚未驗證。
2. 全球化變局下的技術博弈
• 美國“星際之門計劃”投入5000億美元搶占AI高地,阿里需在開源框架、芯片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突破封鎖。其與蘋果合作開發中國版iPhone AI功能,或是國際化破局關鍵。
3. 組織文化的“再創業”考驗
• 馬云頻繁現身創新業務辦公區,吳泳銘要求團隊“翻篇歸零”,反映出阿里正試圖重拾早期創業文化。但如何平衡“大象轉身”的慣性與管理層路線分歧,將決定轉型成敗。

阿里的“第二曲線”與時代命題
今天的阿里,已不再滿足于做“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而是立志成為“智能時代規則制定者”。這種轉變既是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也暗合大國科技競爭的時代命題——當特朗普政府將AI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中國需要自己的科技巨頭構建技術主權。
重新認識阿里,本質上是在重新理解一個命題:在AI重構一切的時代,傳統互聯網巨頭如何通過技術升維、生態裂變實現基業長青?阿里的答卷或許尚未完成,但其戰略選擇已為行業提供關鍵啟示:真正的護城河,不是流量與資本,而是定義未來的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