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成為農民田間勞作的好幫手。這些新農機又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怎樣的新變化呢?
在湖南醴陵市的稻田里,一場水稻插秧比賽正在進行。傳統的插秧機和無人駕駛插秧機同臺競技。
同樣的地塊,雖然人工駕駛比自動駕駛提早10分鐘結束插秧,但是自動駕駛插秧質量明顯高出不少,秧苗沒有漏苗復插的情況,株距幾乎都在標準的133毫米左右,甚至連折返后兩條路線之間的行距都基本符合233毫米的標準。在少使用一名司機的情況下,每畝地還可以節省10%的秧苗,大約10元。
今年,這家企業的插秧機訂單比去年翻了兩番,其中95%的都是智能駕駛插秧機。湖南常德種糧大戶戴宏承包了520畝農田,農業機械的不斷升級,讓他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像這臺無人駕駛插秧機,僅插秧季就可以節省7500元人工費用,按照一年兩季水稻計算,再結合秧苗減損,一年可以節約開銷超過2萬元。
江蘇省句容市倉頭村的新型育秧播種裝備,這種氣吸式精密化育秧播種裝備,跟傳統設備相比,種子用量減少一半,損失率也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