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身邊一個開奧迪Q5的朋友,訂了臺問界M8。
問我買什么配置,我的經驗是固定的,配置夠用就行,不用買高配,所以推薦了最基本的Max版,沒選大電池包,也沒選太復雜的選裝。
算上稅、保險,落地不到40萬。
這位朋友當年買的Q5,也是40萬左右,預算是完全能接受的,用他的方式來回答,就是買車的預算是恒定的,不會特別多,當然也要買當下最好的產品。
之所以沒有花更多的預算買上百萬級的產品,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其本人非常克制,目前住的還是普通的89平米小三室,買車更不會投入太多的預算,但其收入遠遠可以買更大的房子。
其會進行合理的消費,而不是盲目的追高。
另一個,過去的奧迪Q5,現在的問界M8,在他的用車生活中已經足夠用,“合適”比“最好”更重要,其選擇問界M8,也是試駕之后才選擇的,并非盲目。
其實非常佩服這種消費邏輯。按照需求消費,而且從來不盲目追高,這種理性消費者是符合問界M8用戶畫像的。
問界M8上市4天的訂單量便突破了5萬臺,截止到目前為止,其大定量已經超過了6萬臺,按照這一速度推進,BBA的核心市場還會被削減,、奧迪Q5L以及奔馳GLC,三款車型作為曾經的中產標配,有很大的風險市場份額會繼續走低。
一直以來,豪華市場每年都有300萬的用戶新增,其中有新購用戶群體,也有大量的換購群體,問界M8吸引的一定是換購群體。
買過BBA的人,會被問界M8給吸引,第一次預算達到30多萬去買車的用戶,大概率會買BBA。
理性分析,BBA更多的是兜售品牌價值,是一部分人群完成人生見證的重要選擇,畢竟總要有一臺好車來證明自己的努力。
但證明過一次之后,更多的消費者就會理性分析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問界M8身上有很多核心競爭力,是這個時代賦予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產品力:
1、新能源動力系統,問界M8是非常典型的增程技術路線,一臺1.5T內燃機、前后雙電機、大電池包,內燃機的任務是發電,供給大電池包。
前后雙電機組成的四驅系統,加速能力5秒左右,可控性高、加速快,而且平順、安靜。
這些是同價位油車的確給不了的,開過傳統BBA的用戶群體,深切的感知還是油車文化,但給內燃機配上電池包,體驗感完全不一樣。
2、經濟性能,當然不否認預算到這個級別,對經濟性能不是那么看重。
但客觀角度來看,前200km用電行駛,低成本的出行生活也不能否認,虧電之后的油耗也只有7L左右,這也是客觀事實。
3、科技表現力更好一些,大電池包的出現解鎖了科技座艙,和華為手機搭配使用的鴻蒙座艙,玩法更多、便利性更好。
駕駛輔助系統需要的電量,大電池包也能提供,這些都是油車給不了的。
在以上幾個核心點的支撐下,必然會推動BBA用戶群體的換購浪潮,去年,BBA三家品牌雖然累計銷量還在200萬量級。
但客觀的事實是,BBA的均價在瘋狂下調,比如說X3剛上市,經銷商就給出了超過5萬的價格降幅,足以說明市場的疲軟。
不降價真的賣不動。
我不同意消費力減弱的說法,根本原因是競爭者增多,不少人減少了對BBA的購買欲,尤其是像問界M8這樣的產品登場,將會再一次瓜分BBA的產品銷量。
畢竟定價基本上一致,但問界M8在科技、動力、舒適和體驗感上,多方面超過了BBA的同價位車型。
作為曾經的BBA車主,我很認可其優秀的機械產品力,但在今天的國內市場中,BBA的價格和品質已經無法對等,因為不少人看到了比BBA更好的產品。
大概率,今年BBA的價格、銷量還會有大的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