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伯虎,可謂如雷貫耳,小編覺得這主要是星爺的功勞,讓唐伯虎變得人盡皆知。那么今天,小編就分享一幅被譽為“600年來最美行書”的作品,唐伯虎《落花詩冊》,27cm×445cm長卷。全卷共214行,非常的長,小編只能選取其中部分來分享,文末也有幾張超高清局部圖,想看的書友可以往后翻翻。
推薦一本近距離臨摹字卡,喜歡這幅作品的書友可以看看。
這本詩冊共錄七律三十首,內容豐富多樣。其中,十三首為原集所收和沈周的落花詩,這些詩作是唐寅對沈周的回應,也是他們之間友情與才情的交流。而另外十七首則為補遺之作,是唐寅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的創作,進一步豐富了詩冊的內涵。這些詩作,或感嘆時光的流逝,或抒發人生的無奈,或表達對自然的熱愛,每一首都飽含著唐寅的真情實感,讓人讀來不禁為之動容。
《落花詩冊》的創作,緣起于一段深厚的友情與惺惺相惜的文人唱和。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對于沈周來說,是個悲痛的時節,他的長子病逝,老年喪子的巨大痛苦讓他陷入了無盡的哀傷之中。為了排遣內心的悲痛,沈周寫下了落花七律十首,以落花自喻,抒發對生命無常的感慨。這十首詩,每一句都飽含著他的血淚與無奈,讀來令人心碎。
唐寅看到沈周的《落花詩》后,心有戚戚焉。彼時的他,剛剛經歷了科舉舞弊案的重創,人生從云端跌入谷底。曾經的壯志豪情,在現實的打擊下化為泡影。他看著地上的落英繽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經的輝煌與夢想,如同這落花一般,轉瞬即逝。心中的憤慨與哀傷如潮水般涌來,于是,他揮筆和詩三十首,回應沈周,也傾訴自己的心聲。
在唐寅的和詩中,有對命運不公的控訴,如“控訴欲呼天北極,胭脂都付水東流”,他覺得自己就像被命運捉弄的人,所有的努力和希望都付諸東流;有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剎那斷送十分春,富貴園林一洗貧”,昨日還繁花似錦,今日卻已一片凋零,人生的起伏變化實在是太快;也有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傷,“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他自比落花,感嘆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就像那些無人欣賞的落花,只能寂寞地凋零。
在書法風格上,《落花詩冊》用筆圓轉妍美,玉骨豐肌,展現出風流瀟灑、溫文爾雅的氣質。字形工整,每個字獨立而寫,連筆很少,形成了一種行書偏楷的風貌,給人一種端莊秀麗之感。與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美術館藏本相比,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蘇博藏本在筆畫的細膩程度和結構的嚴謹性上更為突出,體現了唐寅在書法創作上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藝。
讓我們一起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遨游,領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我們能夠找到心靈的慰藉,獲得前進的動力,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下面是幾張超高清局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