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我國是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他有著多重身份,是一名出色的思想家,也是一名爭議頗多的文學家,在他的人生中,創作出許多經典作品,不少作品都被收錄在教科書之中,然而,近些年來卻有不少人都發現魯迅的作品被移出了教科書,人們猜測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文章太過晦澀難懂。但實際上,除此之外還有兩大原因。
和其他文學家的作品相比,魯迅的作品非常獨特,有著明顯的標志,每個文字都仿佛利刃一般,割開了封建社會的遮羞布,讓人們看到了人性中最為丑惡的一面,同時還會引人深思,具有非常強烈的教育意義。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的文章具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讓人產生感同身受的感受。
然而,隨著時間不斷推移,人們發現教科書中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許多讀者小時候需要背誦的片段都被取消了,這讓人們十分疑惑,魯迅這樣的大文學家,他這樣出色的文章,為何會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呢?
其實,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大家在讀魯迅文章的時候,除了感覺到深刻、意義非同尋常之外,還有個十分明顯的感受,那就是他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晦澀難懂的,許多詞語、句子學生基本上都沒辦法理解,就連讀下去都十分困難,更別說背誦了。就算勉強背誦下來,可能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理解,那么這樣的背誦也就沒什么意義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教育部才會做出這種決定,漸漸減少魯迅的文章,收錄的文章也要盡量減少背誦,之后,教育部對于這個問題也予以回應了,他們表示,教育部從未有過刪除魯迅文章的想法,只是將過去的必修變成了現在的選修,而太過復雜的文章就收錄到高中教材之內,高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要更強一些,這更有利于大家理解魯迅文章中所透露出來的那種深刻的社會意義。
而且現在學生都在減負,如果按照以前的情況來要求學生,這就與減負相悖了,因此,大家才會覺得教科書中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了。不過,這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罷了,除此之外,魯迅文章被縮減還有另外兩大原因。
第一,滿足讀者的要求。
魯迅文章具有極高的批判性和文學性,但可能大家都發現了,他的文章大多數都是采用古文體來敘述的,其實,魯迅文章之所以具有這個特點,主要是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所導致的,當初魯迅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他一直在盡力寫的更白話一些,只不過放到現在依舊有許多人讀不通讀不懂。
而現如今的學生們對于這種文體并不是很熟悉,理解起來也就更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去理解文章內部的深刻意義。長此以往,甚至還會有人產生抵觸心理,從此再也不愿讀魯迅的文章。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育部專門對魯迅文章進行了調整,這也是為了滿足學生們和讀者們的需求。
第二,結合社會實際情況。
魯迅的文章放在過去,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因為他的文字深刻的反映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社會現實,可是如今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魯迅文章放到現在可能很難讓學生產生共鳴,這樣一來教育意義就不是很大了,所以教育部才會做出這種安排,讓大家在欣賞魯迅作品的同時,也了解過去的年代。這也是結合社會實際情況做出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