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經濟陰霾籠罩,連傳統工業強國德國也難以幸免,眾多工廠紛紛步入關閉的行列。在這一背景下,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擁有70年歷史的德國奧迪子公司老廠,也迎來了其命運的終結。
這家老廠曾是奧迪汽車制造的重要一環,但近年來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行業變革,該廠自2018年起便開始從燃油汽車生產向電動汽車生產轉型。然而,轉型之路并非坦途,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讓這家老廠雪上加霜。
全球疫情的肆虐與俄烏沖突的持續,雙重打擊之下,全球經濟形勢動蕩不安,歐洲經濟更是遭受重創。與此同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迅猛發展,給歐洲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3128萬輛,占據全球市場的40%以上,其中大量新能源汽車出口至歐洲。
中國新能源汽車憑借其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搶占歐洲市場份額,給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對于這家奧迪老廠而言,更為致命的是其轉型策略上的失誤。該廠在轉型過程中過于專注于高端車型的生產,忽視了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高端車型往往難以達到傳統燃油車的性能水平,導致市場接受度有限。
這一策略失誤使得該廠陷入了尷尬境地:普通消費者買不起其生產的高端車型,而富裕階層則更傾向于購買成熟的燃油車。加之高昂的物流及生產成本,以及運營收入的持續下滑,這家老廠最終走到了盡頭。2025年2月28日,奧迪公司正式宣布該廠將永久關閉,同時3000多名工人面臨失業危機。
奧迪公司雖然承諾將為失業員工提供招聘會及4000個職位以幫助其再就業,但這一舉措難以掩蓋公司背后的更大危機。作為該廠的真正東家,奧迪公司近年來的業績同樣不容樂觀。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業利潤同比暴跌91%,全年汽車交付量也大幅下降。這一連串的打擊不僅限于奧迪,其母公司大眾集團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
大眾集團在2024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4%,已推出裁員降薪方案以應對收入下滑。更為嚴重的是,大眾集團已宣布將在本國關閉至少三家工廠,上萬名員工面臨失業危機。這一舉措標志著大眾集團自創立以來首次在本國關閉工廠,顯示出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