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汽前董事長陳虹“靈魂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宣言,曾被視為傳統車企對抗科技巨頭的“獨立宣言”。然而四年后,面對銷量斷崖式下滑和智能化轉型壓力,上汽集團以一場“真香”轉身,與華為共同推出鴻蒙智行第五界——“尚界”,揭開中國汽車產業競合關系的新篇章。
銷量寒冬下的求生選擇
上汽集團2024年的財報數據揭示了這場合作的迫切性:全年銷量401.3萬輛,同比下滑20.07%;凈利潤縮水近九成,扣非凈利潤錄得60億元虧損。合資品牌中,上汽通用銷量暴跌58.58%,燃油車市場潰敗與新能源轉型遲緩的雙重困境,迫使這家中國車企龍頭不得不重新審視與華為的關系。而華為此時拋出的橄欖枝——填補15萬-25萬元價格帶的“尚界”計劃,恰好成為上汽破局的戰略抓手。
深度綁定的智選車模式
不同于此前廣汽、長安的“技術聯姻”,上汽與華為的合作直接采用最高階的智選車模式。華為不僅提供ADS 2.0智駕系統、鴻蒙座艙、三電技術等全棧解決方案,更深度介入產品定義與營銷體系。從商標注冊信息可見,“尚界”首款車型將基于飛凡現有平臺改造,保留外觀設計但全面換裝華為智能內核,預計2025年四季度以17萬-25萬元價格沖擊年輕中高端市場。這種“舊瓶裝新酒”的策略,既降低了研發成本,也透露出上汽對華為技術的謹慎試探。
華為的生態版圖擴張
對華為而言,“尚界”的推出標志著鴻蒙智行完成全價位段布局:尊界(100萬+)、享界(30萬+)、問界(25萬+SUV)、智界(25萬+轎車)加上尚界,形成從15萬到150萬元的“五界合圍”。這種價格下沉戰略暗含雙重野心:一方面驗證智能技術在不同價位車型的適配性,另一方面通過規模化應用攤薄研發成本。余承東此前“資源有限只能做四個樣板”的言論,在第五界落地后更顯意味深長——華為正從技術供應商向汽車生態主控者蛻變。
上汽的“有限讓渡”策略
盡管選擇智選車模式,上汽并未重蹈賽力斯全面依附的覆轍。生產線沿用飛凡體系、保留品牌獨立性、首款車基于成熟平臺改造,這些舉措構成技術主權的“三重保險”。更值得玩味的是資本層面的雙向滲透:上汽通過入股華為子公司引望實現利益捆綁,這種“你中有我”的股權設計,既規避了“代工廠”風險,又為后續技術反哺留下空間。正如業內人士所言,這場合作更像是“帶著離婚協議的婚姻”,雙方都在尋求風險可控的價值最大化。
行業變局:智能化進入巷戰階段
尚界的誕生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兩大趨勢轉變:其一,智能化競爭從高端“軍備競賽”轉向全民戰爭,比亞迪全系標配城市NOA、華為下沉中端市場,迫使傳統車企必須在24個月內完成智能化補課;其二,合作模式出現“分層裂變”,國企陣營可能效仿上汽的“有限開放”策略,而民企或加速站隊科技公司。當算法能力取代馬力參數成為核心競爭力,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比電動化更劇烈的價值重構。
這場看似“沒有退路”的聯姻,實則是新舊勢力在智能汽車下半場的戰略合謀。對上汽而言,短期需借華為之勢止血銷量,長期則要避免陷入技術依賴陷阱;于華為來說,如何平衡五界資源分配、防止生態內耗,將決定其能否真正跨越從方案商到生態主的鴻溝。正如那句被重新詮釋的行業箴言——“靈魂或許可以暫時寄存,但唯有活著才能尋找新的宿主”,中國汽車產業的生存哲學,正在銷量報表與技術博弈中悄然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