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價”現象仍在持續,不僅自主品牌,日產、豐田大眾等主流合資品牌都在跟風“一口價”,近期甚至連凱迪拉克等豪華品牌也都推出了一口價政策,以求穩固市場。這樣依靠大幅讓利而求生存的操作肯定還會繼續上演,而這正反映出了國內汽車市場的內卷“慘狀”,這對羽翼未豐的自主品牌車企來說注定難以長期承受。
車企要生存,就要盈利,國內市場卷不動,那就開拓海外市場。事實上,早期布局出海戰略的車企們,如今已經有了不小的收獲,有的車企甚至已經在海外市場站穩了腳跟,成功分到了當地市場的蛋糕。
01
出海先行者均收獲頗豐,后來者勢頭正猛
奇瑞早在2001年便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目前已頗有收獲,可以說為后面計劃出海的車企試出了正確的方向。2024年,奇瑞汽車的出口量達到了114.5萬輛,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出口榜首,2025年2月份的海外銷量達到了44375輛,同比增長278.3%。此外,海外市場的收入占比長期穩定在40%以上,2023年甚至超越國內收入,占比54.1%。
作為中國唯一實現海內外均衡發展的車企,奇瑞的很多出海舉措值得借鑒。
開拓海外市場,切忌操之過急,若是一上來就直接在市場成熟且穩定的歐美市場跟當地車企硬剛,那注定會敗北。因此采取的是“先易后難”的擴張策略,優先布局新興市場,并且通過KD(散件組裝)工廠規避高昂的關稅壁壘,以“本地化建廠+出口”雙軌策略,因地制宜,但歸根到底還是希望通過提高本地化率,進而降低成本,重點布局新興市場和歐洲。
此外,奇瑞還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優化產品。技術適配讓奇瑞迅速在俄羅斯、巴西等市場成為當地消費者認知度最高的中國品牌之一。
比亞迪雖然出海時間不算早,采取的也是相對保守、漸進的出海策略,采用“出海試探+本地建廠”模式,一步一步篩選出適合深耕的市場。此后,通過自建工廠和合資合作的方式來降低關稅和物流成本,進而輻射區域市場。
借著全球新能源浪潮的東風以及領先的獨家技術,比亞迪目前出海戰績也相當出色。2024年,比亞迪出口量為43.3萬輛,同比增長了71.8%,增速飛快。2025年2月份,比亞迪海外銷量為67025輛,同比增長71.9%,增速迅猛,高居目前中國品牌首位。
2025年,的海外銷量目標是100萬輛,相較去年翻倍,而到2027年海外銷量占比要超過40%,可謂充滿雄心壯志。但其實這一目標我認為并不激進,因為比亞迪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天神之眼智駕等自研技術具備絕對的領先優勢,是其挑戰海外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的有力武器。
上汽集團采用雙線市場策略,在歐洲高端市場以MG品牌主攻英法德等成熟市場,而在東南亞新興市場則以五菱等品牌推行“親密路線”,戰果也十分顯著。2024年,上汽集團的海外終端交付量達到了108.2萬輛,同比增長2.6%。其中MG品牌在歐洲的銷量突破24萬輛,成為該細分市場的領先者。2025年2月,上汽集團的海外銷量為6.8萬輛,同比增長18.4%,同樣呈現著非常良好的上升勢頭。
吉利集團同樣通過KD模式,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成功形成了本地化競爭力,2024年海外出口量為40.39萬輛。2025年2月的海外市場銷量為24920輛,同比增長2%,增速較緩。此前,吉利通過收購沃爾沃、寶騰等品牌,迅速在東南亞、歐洲等市場建立起了強大的品牌認知度,這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出海措施之一。
無論是先行者奇瑞、上汽,還是呈后起之勢的比亞迪、吉利,都在出海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中國汽車市場持續內卷的背景下,出海更將成為各大車企開拓新銷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共同選擇。
02
出海之路仍布滿“溝壑”
中國車企想要出海,實現全球化布局,從“出口導向”到“本地化制造”的轉型是最大的痛點和難點。出口方面,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反補關稅,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則限制了包含中國電池組件的車輛享受稅收優惠,這些汽車大市場的關稅壁壘無疑是擋在中國車企出海道路上的巨石。
因此,車企們想要繞過這些“巨石”繼續前進,向“本地化制造”轉型似乎是唯一出路,這其實從奇瑞和比亞迪的出海策略中我們就能看出來。2025年,奇瑞和比亞迪在海外建廠的布局仍在加速。只是,海外建廠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點,包括政策準入差異、供應鏈本地化、核心技術保留壓力等,我國車企的出海之路仍然布滿溝壑。
此外,對于市場的選擇也是中國車企出海的難點所在。新興市場波動性大,需求不穩定,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這對出海車企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而成熟的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飽和度較高,若產品不能有足夠的技術創新以達成差異化競爭,分分鐘就會被淹沒在優秀產品林立的浩瀚市場中。因此,出海車企能否選好合適的賽道起步,往往已經意味著這一局能否抵達期望的終點了。
相比起上面兩個痛點、難點,像產品營銷策略能否符合地區消費習慣差異、品牌知名度能否撼動根深蒂固的本地車企等難題其實都只能算是小問題了。
03
新能源和智駕是突圍利劍
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領域和高階智能駕駛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給中國車企出海帶來了顯著的優勢。
畢竟中國占據了全球60%的新能源市場份額,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無論是能量密度還是安全性都領先于海外企業。同時,在國內經歷了幾輪更新迭代的成熟新能源整車產品在當前的海外市場具備著十足的新鮮度和獨特性。更重要的是,國產新能源車的價格相較歐美品牌普遍低20%-30%,價格上更是具有出色的競爭力。
另外,中國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也屢屢實現突破。2025年,國內市場“智駕平權”的旗幟已經舉起,高階智駕系統會陸續在中低端車型上搭載,有企業預計,2025年L2.5以上的智駕車型會達到500-550萬輛,對應市場滲透率為21.4-23.5%。并且,包括比亞迪的天神之眼、華為乾崑智駕以及小鵬X-Pilot等主流智駕系統的體驗都十分出色,均為世界領先水平,若是能全面覆蓋到出海車型上,相信海外市場又會迎來一場震撼。
無論從緩解國內市場內卷導致的壓力、搶占新興市場機遇還是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角度來看,中國車企出海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海外市場不僅僅是車企銷量增長的引擎,更是中國車企技術輸出、品牌升級、全球資源整合的戰略跳板。我相信,未來世界各國的公路上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