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國住房管理領域迎來了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改革——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全面試點與推廣。
這項制度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其核心目標在于應對中國城鎮住房老齡化問題,致力于構建起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建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住房如今已步入“中老年”階段,房屋老化現象愈發明顯,各類安全隱患也日益凸顯,對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質量構成了威脅。

而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實施,無疑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了新的曙光,它不僅是對現有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制度的有力補充,更為未來住房維護提供了堅實且可持續的資金保障。
房屋養老金制度巧妙地借鑒了個人養老金的“三大支柱”模式,精心構建起了多層次的資金保障體系。
住宅專項維修基金作為房屋養老金的基礎部分,主要由業主在購房時一次性繳納。
當前的實際情況卻令人深思,全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結余雖已超過1萬億元,但使用率僅在10%左右,大量資金處于閑置狀態,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公共賬戶資金同樣不可或缺,它涵蓋了土地出讓金、財政獎補、公積金增值收益等多個方面。這部分資金由政府進行統籌管理,主要用于老舊小區的維修和升級工作。
以寧波在2023年的試點為例,政府補貼在房屋養老金總額中占比高達40%,為老舊小區的改造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
還有商業性補充賬戶,業主可根據自身實際需求自愿繳納,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房屋的個性化維修和保險,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但同時也是業主負擔的主要來源之一。
目前上海、北京等22個城市已率先開展房屋養老金制度的試點工作。以上海浦東新區的“美麗家園”項目為例,通過對老舊小區進行大規模修繕,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該項目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專項撥款和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在試點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問題。
資金缺口問題較為突出,老舊小區由于年代久遠,維修成本較高,僅依靠公共賬戶的資金往往難以覆蓋全部費用,導致維修工作難以全面、深入地開展。
部分業主對繳納房屋養老金存在抵觸態度,他們認為這增加了自身的額外負擔,使得業主參與度較低。
管理機制也有待完善,資金使用的透明度不足,業委會與物業公司之間在協調溝通方面存在困難,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維修工作的順利推進。
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于老舊小區而言,房屋養老金的繳納可能會進一步推高其持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市場價值下降。
而高層住宅由于建筑結構復雜、維修難度大,維修成本相對較高,房屋養老金的繳納壓力也更大,這可能會影響其在市場上的吸引力。
對于新建住宅,開發商為了降低未來的維修成本,可能會更加注重房屋質量,在建筑材料的選用、施工工藝的把控等方面下功夫,從而提升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要實現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全面推廣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業主和市場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強對資金的監管力度,確保資金使用透明高效,讓每一筆資金都能切實用到房屋維修和維護的刀刃上。
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更多業主積極參與到房屋養老金制度中來。業主自身也應提高房屋維護意識,認識到繳納房屋養老金是保障自身居住權益的重要舉措,積極參與資金繳納和使用決策。
市場方面,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和金融工具的作用,為房屋養老金制度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拓寬資金渠道,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
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實施,無疑是對住房安全管理的一次大膽創新,更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