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三月份,我們每個普通人似乎沒有感受到蘇州樓市的小陽春,可房產媒體和賣房人還在“鼓吹”“引導”,或者說還在唱漲,各方公布的數據確實不錯,可這個數據揉碎了看,和大多數普通購房人并沒有什么關系。

最近討論最多的一定是“地王”,不止蘇州,幾個一線和強二線城市都很熱鬧,上海樓面價再創新高,16萬,刷新了我一個賣房人的認知;杭州拍了一塊地,溢價翻了一倍,心里一萬只羊駝奔騰,這是要鬧哪樣。
再說回蘇州,綠城又在園區拿地了,成交總價蘇州歷史最高;建發跑去姑蘇金門拿了一小宗地,看容積率就知道,妥妥的別墅無二;還有獅山,以蘇高新為首的大亂斗,規劃的產品倒也直接,低密度,大戶型,能蓋別墅絕不蓋洋房將就。

因為開發商信心的恢復,因為核心板塊高溢價的土拍持續進行,這才有了大家嘴巴里的樓市企穩,價格回升,蘇州房地產的小陽春來沒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只能說富人的春天,和窮人沒什么關系。
那對于普通人來講,蘇州大多數房子沒有漲價,甚至還在下行通道,尤其那些比較剛需的老破小和遠郊區的商品房,揮淚打折都賣不掉,想漲價去庫存豈不是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這一切喧囂的背后,是蘇州樓市的現實和趨勢,現實就是開發商給有錢人造更好的房子,默認價格無上限,只要產品好,自然有人買單;現實就是供給量驚人的老房子,沒什么品質可言,爛大街了,價格只能越來越低,普通人有了需求想要買,那隨時隨地隨便挑。
至于趨勢,占據了核心和稀缺配套資源的高端住宅,除了居住舒適,同時兼具了更好的保值、傳承和流通價值,成為了富人的資產配置;趨勢是市場上大量的房子就是消費品,而且在迭代,需要那就買,如果還是買不起,用不了多久,還會有更便宜的保障房陸續面市。

蘇州樓市發展到今天,縱觀全國,大同小異,就是產品雙軌制運行,小部分房子兼具金融和居住價值,大部分房子就是個使用價值;好的一點,蘇州還算是國內的強二線,樓市的基本面(產業、人口、收入)還算穩定向好。
購房人群的分流,就是通過房子對人的階層進行定義,這個不用質疑,和社會體制沒有關系,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任何一個歷史節點,人都會被分了三六九等,可以努力去向上掙扎,但是切記,聽天命,盡人力就可以了,擺正心態好好生活,才是這不長不短人生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