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嗎?
45萬預算的人,尤其是問界的用戶,他們青睞于增程版本。
但是20萬的市場,增程車型的潛在用戶卻又想買純電。
這兩句話,都有數據支撐。
先來看第一季度的增程車型銷量數據顯示,在第一季度中增程銷冠是理想L6,問界M9增程版第一季度銷量2.12萬輛,問界M9第一季度累計銷量為23290輛,增程車型占比超91%.增程產品對問界M9銷量的貢獻,含金量不言而喻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建立在問界M9即將改款上新的前提下,依舊沒能打消消費者購買熱情。并且,新款問界M9依舊有出色的市場和銷量反饋。相似價位的理想L9,全系增程身份,第一季度也有1.24萬的銷量數據。足以可見,在45萬上下區間,問界的潛在用戶,更青睞于增程產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
再來看20萬以上的細分市場,增程車型的潛在用戶卻又想買純電這句話。
首先數據上顯示,新能源細分市場中,純電車型才是主流產品,銷量占比達到了60%,增程和插混疊加才占據剩下的40%。其次,我們只看20萬+的SUV市場,霸占榜首的也是特斯拉Model Y,純電身份。雖然理想L6、理想L7以及問界M7銷量也不差,且智界R7、阿維塔07,這些產品也相繼推出增程車型來迎合市場,也證明著市場是有潛在的需求。
但相信我,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增程,尤其是有20萬左右預算的消費者,其實應該首選純電,因為很多人買了增程都會后悔沒買純電。
我們來看,增程車型出圈的亮點,一是可油可電,沒有里程焦慮,二是用車成本也低,還能上綠牌,算是燃油車和純電車之間的過渡。車企熱衷于將插混和增程混動作為新的銷量增長點,來加快車企的轉型和油變電的過渡時期。身為消費者也對這些深以為然,但你有想過,這些真的適合你嗎?特指20萬左右預算的購車群體。
首先可油可電,不用安裝充電樁,不受限用車場景更多樣化。等你真的買了就會發現,沒有家用充電樁的前提下,更適合買純電版本。因為增程車型設計初衷就是“電為主、油應急”。
目前還沒大規模推行“大電池+小油箱”的增程模式,多數增程產品純電續航里程都在200-300km左右,上200km的就屬于不錯的了。也就意味著市區用車通勤,隔三岔五就需要外出補能,外出充電費用也比家用充電樁貴不少,從設想的便捷性到用車成本,實際操作起來都有點大打折扣。
有人可能要說了,用油不行嗎?行,當然行,除了個別情況,大部分的增程車主,尤其是20萬左右的受眾群體,都不太會采用這種模式。“費油”是關鍵,油變電的轉化過程中,是有明顯的損耗,要比一般的燃油車油耗高。開過的都知道,表顯和實際還是有誤差的。但是純電就不一樣了,表顯600km,市區用車別跑高速,實際里程數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有20萬左右的購車預算,別盲目跟風去買增程,先考慮一下自己的用車場景和實際用車需求,再決定也不遲。
很多增程車主其實都比較適合純電車型,只不過現在增程車型大熱,跟風入手了,用車的不便也就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如果你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能夠接受增程和純電車型的用車成本差距,且有家用充電樁等便捷設施,以及用車場景多樣化,且經過深思熟慮,增程真香~
為什么特別說明是20萬左右的潛在受眾群體?因為這部分用戶,大多數都是從A級車或者A+級別車型,向上升級的用戶。在現如今各種靈活的金融政策支撐,以及車型門檻下探,多種因素疊加之下,很多用戶購車時候都會“消費升級”,選擇這類產品。
他們對于“經濟性”表現更為敏感,大白話理解可以是,“既要又要還想要”。購車的訴求和追求性價比的根本,和原來A級車以及A+級車型沒有太多差距,不僅在乎門檻、空間、配置還要用車經濟性等等,買的糾結,用的也不省心,因為沒搞懂根本邏輯,就好像你覺得家里沒有家用充電樁,就應該買增程更方便,其實你最適合的還是純電。小編只是想勸大家別盲目跟風,如果有用詞言語上的冒犯,就當本人素質差,別生氣么么噠~
但是有45萬預算的購車群體,就沒有這個顧慮,他們更適合增程。首先,這部分用戶大多數往往都是百萬級傳統燃油豪車用戶下沉,或者是同價位車型車主平移。
他們對于用車成本和經濟性不是不在意,至少在購車因素清單中,排名很靠后,他們更傾向于還是情緒價值、用車質感和舒適度,輔助駕駛以及各種細節。畢竟他們有足夠的預算來支撐自己的選擇。
用網上很火的那句“你考148是因為你的能力上限是148”來模仿一下,他們花45萬買問界、理想,是因為問界和理想只賣45萬。而我們花20萬買某某,是因為我們的上限預算只有20多萬……
可能二排座椅不能上下調節,不好意思,pass。可能沒有輔助駕駛,不好意思,不買。增程車型用電還是用油,在他們眼中就很隨性,比起一家人去遠方的收獲,就算油耗高又有什么,畢竟都是傳統燃油豪車“調教”過的,一腳下去油箱有漩渦都經歷了,這點小風雨,還叫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