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上,林肯以全球限量100臺的領航員首發限量版高調登場,宋錦刺繡與螭龍紋飾件試圖重構美式豪華的東方敘事。然而,這場華麗的發布會也難掩品牌頹勢,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林肯全球銷量同比下滑4.7%,中國市場交付量僅23,731臺,較2024年同期暴跌21.7%,林肯的日子貌似不太好過。
從銷量的結構上看,或許才是林肯銷量波動的矛盾所在。其一季度銷量中,進口車占比仍超80%,而中國進口車市場規模已連續七年萎縮,2024年同比下滑12%。更嚴峻的是,其新能源滲透率不足10%,遠低于行業40%的平均水平,如今林肯僅靠油改電插混車型勉強應戰,CLTC續航650公里的純電領航員量產版定價或超150萬元,又有誰會買單呢?
這種燃油守成,電動滯后的策略,最可能導致的便是用戶的流失。數據顯示,2025年1-2月林肯在華銷量分別為2743輛和1879輛,同比斷崖式下跌,此外,經銷商退網潮加劇,青島、深圳等地4S店接連關閉,紹興唯一門店僅保留付費保養服務。即便林肯的品牌調性能夠吸引部分高凈值用戶,也難以扭轉基盤市場的坍塌。
而談及電動化,值得一提的是,林肯的電動化進展如此之慢,與其戰略定向也脫不開干系。母公司福特因電動車業務虧損,宣布推遲全面電動化進程,導致林肯純電車型研發近乎停滯。2025年上海車展發布的純電概念車量產計劃模糊,而現款插混車型仍基于燃油平臺改造,能耗與續航表現不及國產競品。
其次便是更深層的是供應鏈短板。林肯雖宣稱推進國產化,但三電系統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這種半推半就的模式,使其在關稅波動與成本控制中進退維谷。
另外,在行業集體押注智能駕駛時,林肯選擇另辟蹊徑。品牌總裁賈鳴鏑直言:“我們的賣點不是智駕,是豪華與情緒價值。” 這種策略在如今消費者購車前更加清醒后變得更加蒼白,究竟還有多少人肯為“情緒價值”買單,恐怕也只有林肯自己才能知道,這種重情感輕技術的產品邏輯,在Z世代主導的消費市場中愈發格格不入。
林肯在上海車展的表現,恰似林肯困境的隱喻,精致卻陳舊,磅礴卻失焦。當國產新勢力以技術平權顛覆豪華車規則,甚至連BBA這些傳統豪強也都在加速電動化轉型,林肯的美式情懷,還能被多少人接受呢?若不能正視電動化滯后和智能化短板,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還能撐得起豪華的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