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智駕不再是車企宣傳重點,也少了雷總這樣的話題人物,車展已經回歸到了認真講產品、技術、戰略的主旋律,當然除了那些強勢的自主品牌以外,本屆上海車展也是這些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分水嶺之戰”。
面對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的強勢崛起,德系、美系、日系等合資品牌不再固守“技術輸入者”的角色,而是以“更中國”的姿態發起全面反攻。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層面的革新,更是一場涉及戰略定位、研發體系與生態合作的全方位重構。
從技術導入到本土共創
合資品牌曾憑借燃油車時代的全球化技術積累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這一模式在電動化時代遭遇瓶頸。2024年,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已跌至37.1%,日系品牌更是縮水至11.2%。為扭轉頹勢,合資品牌加速戰略調整。
在研發本土化方面,大眾、豐田、寶馬等企業在中國設立獨立研發中心,授權本土團隊主導車型開發。例如,未來3年將投入100億元擴建中國技術中心,實現“中國速度”。
供應鏈方面也是深度綁定,德系品牌與地平線、小鵬合作開發智駕系統;日系品牌引入寧德時代電池、Momenta智駕算法;美系通用別克則依托本土開發的CLEA架構重構產品矩陣。
當然這些合資品牌目前最為需要的也是決策權下放。從車展來看,合資品牌打破“外方主導”的傳統模式,如廣汽豐田鉑智7的開發周期縮短40%,本土化適配度提升60%,直接對標比亞迪漢;大眾與小鵬合作研發電子電氣架構,奧迪與上汽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平臺,將車型研發周期從60個月壓縮至36個月。
同時大眾推出ID.ERA(增程式SUV)、ID.AURA(純電轎車)、ID.EVO(全尺寸SUV)三款中國專屬概念車,覆蓋增程、純電、插混路線,目標2026年量產。奔馳全球首秀純電長軸距CLA,搭載自研MB.OS架構;寶馬展示革命性大圓柱電池與AI智能座艙;奧迪A5L Sportback成為首款搭載華為乾崑ADS 3.0的燃油車,融合雙激光雷達與城市領航輔助。
別克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發布GL8陸尚插混MPV,綜合續航1420公里,搭載寧德時代超快充電池與Momenta端到端智駕方案,未來12個月計劃推出6款新能源車型。
這一系列操作都是為了追上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速度,目前的新能源市場早已變成買方市場,在小米與華為還有一眾新勢力面前,合資品牌的品牌力已大不如前,如何放下溢價多年的面子與帶來更好的產品是當下合資品牌迫切需要做到的,而本土共創可以說是現階段合資品牌破局的唯一方案。
價格不玩套路只為打開市場
過去十年,合資品牌憑借品牌溢價和技術壁壘在中國市場“躺贏”,但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62.9%的市占率,宣告了這一時代的終結,合資品牌在定價上也是回歸理性。
廣汽豐田的鉑智3X與鉑智7搭載鴻蒙座艙與激光雷達,售價下探至15萬元區間,兩個月訂單突破2.2萬臺。
東風日產的N7純電轎車由本土團隊主導開發,標配“冰箱彩電大沙發”,搭載Momenta端到端大模型智駕,11.99萬元的起售價讓其上市首日訂單破萬。
廣汽本田的P7只要不到20萬,并且駕控與用料都是上乘,這是合資品牌該有的態度,燁GT量產版聚焦中國設計,采用寧德時代電池與DeepSeek AI大模型,純電續航620公里,瞄準年輕家庭市場。
5月6日,上汽通用別克品牌發布 GL8 陸尚的戰績——大定已超過 1 萬輛,相當于每兩分鐘,就有一輛陸尚進入中國家庭。
別克GL8陸尚以24.99萬元定價搶占家用MPV市場,比同平臺陸尊PHEV便宜超10萬元,直擊“等等黨”心理。在騰勢 D9、嵐圖夢想家、小鵬 X9 等30萬元級新能源競品圍剿下,GL8 陸尚欲以20萬元級新能源 MPV 旗艦身份破局。
合資品牌沒有退路
盡管合資品牌加速轉型,但仍面臨兩大核心挑戰,一個是技術迭代與用戶價值的平衡,自主品牌已形成“軟件定義汽車”的先發優勢,而合資品牌需在全球化標準與中國用戶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大眾ID系列依賴小鵬技術實現智能化,但品牌溢價能力被削弱。
另一個就是品牌價值重塑,目前奧迪、奔馳等豪華品牌在電動化領域仍需打破“油改電”標簽,上汽奧迪E5 Sportback雖搭載800V高壓平臺,但面臨“品牌感不足”的質疑。
未來,合資品牌的成敗將取決于能否真正“融入中國生態”。寶馬董事長齊普策提出的“技術生態中國化重構”,或將成為行業標桿——不再簡單引入技術,而是與本土供應商共創符合中國用戶習慣的智能生態。
2025年上海車展標志著合資品牌從“防守”轉向“反攻”的戰略轉折。這場轉型的本質,是合資品牌從“老師”變為“學生”,向中國產業鏈與用戶需求深度學習的必然選擇。
然而,若僅將本土化視為“市場策略”,而非“生存哲學”,合資品牌或將難以跨越新能源賽道的“認知鴻溝”。通過今年的上海車展來看,目前各大車企已經形成了在中國成功,才能在全球成功的共同認知。這場戰役,不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是百年汽車工業秩序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