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令回應”到“需求預判”,智能座艙將重構人車交互范式
2025年1月CES展會期間,寶馬全球首發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其四大全新交互界面突破物理限制,實現虛實聯動。同期,極氪、智己、斑馬智行等眾多整車企業及科技公司也紛紛展出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智能座艙將成為整車企業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產品的關鍵底座,為消費者帶來功能更豐富、場景更多元的創新駕趣體驗。
新一代智能座艙呈現了眾多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升級,業內關于智能座艙的最新認知和實踐是什么?
周煒院士:大語言模型助力智能座艙測試場景更加靈活高效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煒在2024國際汽車智能座艙大會上提出:“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智能座艙設計與測試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準確客觀的評價方法,開發仿生人,可實現對皮膚、表情、情緒及視力等方面的高度擬人化。”
周院士認為,結合人工智能輔助場景搭建,能實現語音、視覺等交互評價,從而提高智能座艙評價的準確性與公正性。此外,行業需共同篩選和優化營運車輛智能座艙功能,屏蔽影響安全的特殊功能,確保智能座艙在交通運輸中發揮更大作用。
奇瑞雄獅何雷:艙駕融合呈現硬件統一、軟件分離特征
奇瑞雄獅汽車科技基礎軟件總監、智能座艙首席專家何雷指出,艙駕融合是半導體、軟件、通信和信息等高新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作為汽車智能化技術和應用的重要載體,艙駕融合可以為智能汽車帶來用戶體驗提升、降本增效等發展動能。艙泊一體和行泊一體兩種技術方案將融合形成“艙駕一體”。然而,艙駕融合仍面臨對‘艙駕融合’的內涵理解不統一、突破性技術應用遲滯、創新人才稀缺等挑戰。
星河智聯譚惠明:集中調度多智能體成為智能座艙的未來形態
星河智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產品經理譚惠明在三十一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智能座艙中的自然人機交互”專題論壇中提出:“汽車已進入高度智能化時代,智能座艙通過搭載AI大模型,實現汽車人機交互系統‘智’的跨越式領先,達到‘類人交互’體驗,其終極形態是通過語音交互、機器視覺、觸覺監控等多模態交互方案實現多種大模型交互協作下的群體智能,進而與高級別自動駕駛相互協同融合,成為集家庭、娛樂、工作、社交為一體的‘智能移動空間’。”
中國汽研李慶慶:座艙大模型面臨高效計算挑戰和安全、科技倫理風險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AI算法高級工程師李慶慶指出,大模型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智能座艙領域的多種交互和任務場景,逐漸優化了座艙體驗及交互方式,并朝著智能化、便捷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然而,座艙大模型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和安全風險。由于大模型數據依賴性、多模態多任務性以及易引導操控等特性,其在數據安全、內容安全和科技倫理等方面存在潛在風險,亟需政產研用協同保障座艙大模型安全可靠高質量發展應用。
北汽笪琦:智能座艙的價值重心在于場景組合方案帶來的新體驗
北汽研究總院智能網聯中心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認為,智能網聯化趨勢下,座艙的意義隨著汽車屬性的演進不斷提升。通過搭建支持整艙功能聯動的電子電氣架構,各系統功能由域控制器統一協調控制,借助軟件邏輯實現隨時升級。
車載AI體驗從單純的“語言智能”邁向“語言智能+工具智能”。算法、數據和應用是北汽的核心關注點,通過“AI+場景化”策略,打造另一個“我”,進一步拓展智能座艙的深度與廣度。
中科渝創姚乃明:Agent工程思路助力實現復雜人機交互任務
重慶中科渝創智能交互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姚乃明指出:“目前,智能座艙在人機互理解、人機信任關系、多通道融合感知與交互、多模態自適應人機界面以及面向人機界面軟件工程的關鍵工具等方面仍面臨挑戰。通過構建開放式可復用的多通道智能人機交互框架,依托下游抽象和計算能力,可實現由空間智能和具身智能賦能的‘AI+HMI’座艙人機協同交互共性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