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當下中國汽車行業蓬勃發展,但在技術與市場崛起的背后,中國汽車文化的形成,中國汽車品牌的成長,都亟待美學的引領。
作為汽車設計領域的重要交流平臺,論壇始終聚焦行業前沿與教育變革,致力于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推進汽車行業創新性發展。
4月24日下午,2025上汽設計美學高峰對談在上海國家發展中心上汽展臺舉行,本次論壇首次將設計論壇搬到車展舞臺,匯聚了眾多知名設計師、學者、決策者以及媒體人,以“美美與共”為主題,旨在共同探討美學對于未來技術、品牌、社會發展的意義。
上汽集團研發總院總設計師、上汽英國技術中心總經理邵景峰先生主持開場,并為本次論壇致辭,誠摯表達了對上汽榮威的感謝。他回顧了在“變”的時代主旋律下汽車產業的挑戰,指出汽車設計師、產品規劃人員、品牌營銷人員以及媒體都面臨挑戰。時代在變化,汽車設計也需適應時代變化,邵總以上汽集團已組建大乘用車進行內部整合為例,展現整個集團的變革,以此延伸至本次活動的宗旨:探討設計策略,在變革中共同尋求應對挑戰的“答案”。
此后,邵總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美美與共”,分美學分享和設計對話兩部分;并詳細介紹了論壇嘉賓。
隨后,邵總向大家介紹了本次論壇的主持人 —— 來自上汽設計中心 38.1 項目的主創成員小楊工,由她負責主持整場論壇活動。
Jozef Kaban
上汽集團研發總院設計中心全球設計副總裁
卡班先生以個人經歷為切入點,回憶起受多位設計大師影響開啟設計之路,這些優秀的人變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他從小事開始設計,領悟簡約之美,一步步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設計理念大廈。在卡班先生的眼中,設計絕非孤立存在,它與藝術等文化形式一樣,能賦予產品生命力。他認為設計是靈魂,并通過深入剖析設計、藝術與建筑的異同,指出三者的創作者雖然都心懷夢想,但設計獨特價值在于它是夢想的具象化,是溝通的橋梁,更是創新的驅動。
“設計師的今天是消費者的明天”,他以沙漏為例,表明對于設計師而言上面的是明天,中間是當下,漏下來的就是昨天,而設計師會把消費者的夢想放在上面,讓用戶觸摸到時間的沉淀。在談及設計與客戶的關系時,他深知客戶需求的復雜性與多變性,明白真正的設計不是簡單迎合,而是在理解客戶的基礎上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引領未來。
“藝術永無止境”,卡班先生用這句話詮釋設計的無限可能。在他看來,設計如同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每一次創作都是新的起點。最后,卡班先生提出,設計是時間、文化和夢想的影射,而設計師則需要在其中以夢想家與團隊合作者的雙重身份,在商業約束與用戶期待中尋找平衡,永不停止探索。
俞經民
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俞總幽默出場,調侃介紹自己為“胖頭魚”。提及“美美與共”主題時,他以上汽奧迪為例,詳細介紹其使用上汽大眾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平臺(ADP),展現出融合帶來的強大實力,并通過卡班大師為上汽帶來的MG和榮威重磅概念車明珠1號,明珠2號讓上汽3號大放異彩,來表明不同元素的相互融合、美美與共。
在分享對設計的理解時,他認為藝術源于生活,設計也不應該局限于車的內外飾造型。以上汽國際設計挑戰賽和交大設計學院建筑為例,他強調理解用戶是商業成功的關鍵,美的背后是對“用戶”的理解。設計師要深入洞察用戶的美,助力用戶實現美,最終達成“各美其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美美與共
探索設計美學的文化轉譯與精神重構
主持人:上汽設計中心38.1主創成員楊麗蓉
圓桌嘉賓:(離主持人由近及遠順序)
阮昕: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光啟講席教授
俞經民: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Jozef Kaban:上汽集團研發總院設計中心全球設計副總裁
邵景峰:上汽集團研發總院總設計師、上汽英國技術中心總經理
由左及右:楊麗蓉、阮昕、俞經民、卡班、邵景峰
Part.1
會談開始,小楊工就“glocal”一詞,向阮院長進行提問。
“設計在全球化與本地化同時進行中所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榮威又該從“glocalization”中汲取什么樣的養分?”
阮昕院長以建筑和汽車的共性——作為人居環境切入。以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大樓為例,其承載著徐家匯的文化淵源,從徐光啟與利瑪竇的西學東漸,到歐洲裝飾藝術在此落地生根,展現出設計對文化的承載與交互作用。由此延申到汽車領域,汽車作為移動的人居環境,同樣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這意味著等品牌在設計中,需促進“global”與在地性結合,從全球文化中汲取養分,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
Part.2
“海派文化如何在我們的產品上承載?”
俞總圍繞上海展開論述,指出榮威產品深度承載海派文化特色,其誕生于上海,以上海自徐光啟時代延續至今的深厚歷史文化淵源為底蘊。他通過將上海國民小吃油墩子與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咖啡館所代表的咖啡文化相結合,展現海派飲食特色;通過產品背后邵總、卡班大師、阮昕院長等帶來的設計理念,融合英語等多元文化表達元素,彰顯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質;同時,借由上海從大學到民間濃厚的文化氛圍,如接觸外國科學哲學、閱讀經典書籍等,進一步賦予產品文化內涵,全方位詮釋海派文化。
Part.3
“為什么和卡班結下“promise”?”
邵總指出,中國汽車設計面臨同質化困境,新能源汽車競爭內卷嚴重,而從自身角度來看,當局者迷,找到解決的答案十分艱難。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亟需設計的力量來支持,這樣在為未來的產品打拼的時候,才能有更靈活的選擇。簡單來說,這是當下時代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上汽集團迫切的需要全球化的視野,需要能夠掌控全局,擁有過掌控全球品牌經驗的設計師們加入團隊,讓我們的產品走出國門,走出世界,這又是國際化的需求。
Part.4
緊接著,主持人向卡班提出一個risky的問題,也是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
“在眾多選擇中,為什么選擇了上汽?”
卡班首先強調了多樣性的重要性,他講述了百年前一位從蘇聯逃至上海的南非人在滬建造眾多建筑,其中建于1974年的22層停車場曾為亞洲最大,歷經近50年上海才出現超越它的建筑,以此例證多樣性能催生神奇成果;接著回顧自己帶領朋友工作、獲得信任追逐夢想的經歷;講述身為品牌總裁時對拯救未來渺茫之人的思考。
最后,他坦言道他做任何決定都是認為它有必要,加入上汽是因為他很認可邵總,他清楚的知道邵總想要什么,知道邵總有個偉大的夢想,而他也同樣具有這樣的夢想,期待優秀的大家共同做出偉大的成就。
Part.5
“阮昕院長補充:對海派文化的解釋”
接卡班先生所描述的故事,阮院長補充解釋了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的傳奇:25歲無簽證、無護照從西伯利亞逃至上海,從繪圖員起步,25年建成100棟建筑,服務洋人、華人、政府等不同群體,還為上海交大規劃校園、設計工程館(江澤民主席曾在此學習)。“美美與共,這個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好的東西一定是能共享的。”阮院長強調鄔達克是“上海建筑師”,其建筑是海派建筑,體現了海派精神與文化傳承,讓“glocal”話題變得具體且意義非凡,更指出當下優秀人才選擇中國、選擇上海,是順應世界趨勢的正確決定。
觀眾提問環節:
1
十年前第一代榮威RS5就是自信和優雅的理念秀出來了,這一次同樣的出現在slogan,是否是巧合?
邵總指出團隊一直在共同思考榮威品牌未來走向,曾因競爭有過探索也收獲成長,最終審視品牌后認為要回歸做國民車的初衷,“自信和優雅” 應重新回歸。榮威名字蘊含自豪之意,代表國民自信,產品則應體現自信感,且榮威不應有攻擊性,要結合中國文化和海派藝術特色,從消費訴求和文化特色維度思考。他坦言道:“我們也思考:什么樣的特質能賦予品牌更深層的價值。我們從符合消費者的訴求和文化特性的兩個維度去思考,推出了這個概念車,通過在這兩個維度的探索,讓“優雅、自信”這兩個曾經代表榮威品牌初衷的概念,重新喚起。”
2
在當下以及未來,本土與全球設計師、營銷大師應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合并體現在設計、營銷和市場中?從學校教育角度,又該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答案是沒有的,但問題至關重要,因為設計產品是文化的載體。阮教授以個人著作《孔子的院子:中國的建筑、哲學與美好生活》為例,書中探討了中國院落如何承載士大夫文化生活,借此說明設計與文化的緊密相連。同時指出,榮威提出的“自信與優雅”,與中西哲學的起點和中西文化共享之處緊密相關。“美的定義一定是美的,the good 里面是 the morally good and the beautiful。”美與善是統一的,“君子不器”的理念也蘊含著類似的深意。對于設計師的培育必須要有兩點:一是要有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鮮活的美感),第二就是 the morally good(道德感)。他明確設計師不僅要錘煉審美能力,更需堅守道德底線,讓設計作品成為傳遞正向價值的載體。最后,他坦言:“怎么做?i have no idea,i can only try。”
俞總
俞總以個人感受為切入點,描述他來到上海車展現場提前逛展,面對眾多品牌和車型,雖不像設計師懂 “內行門道”,但能從自身喜好出發,通過觸摸、試坐來感受。試坐時發現有的座椅初坐舒適但久坐不適,而我們的榮威概念車,卡班團隊在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內外皆有考量,尤其注重座椅舒適感等生活體驗的打造。“海派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前面邵總表示會給卡班先生更多的支持,這也是開放造車的體現。與此同時,榮威也積極擁抱新合作,與 MG、OPPO、華為等都有聯動,像華為 “知識的光影” 能讓人感受時間沉淀,OPPO 接待室也很有出色的呈現效果。
3
汽車設計同質化是行業內卷導致,還是消費者需求同質化的結果?如何理解設計與消費者需求間的巨大差距,設計師應如何彌合差距,挖掘消費者真正需求?
邵總
邵總指出,新能源汽車技術革新改變了設計布局,傳統品牌DNA也受到了沖擊,出現了設計同質化現象。
從市場和行業角度來看,邵總以手機行業為例,雖也曾經歷同質化困境,然而現在仍然出現了新的設計點。他提出汽車設計的同質化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廠家、設計師或者消費者,這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邵總認為,設計師在創新時,時機的把握至關重要,過早創新可能因市場不成熟而失敗,成為“先烈”。
談到破解同質化的方向,邵總以MG品牌“眨眼睛燈”的回歸為例,強調這是對經典浪漫的重現,是用中式內斂美學對抗同質化的一次勇敢嘗試。未來,汽車設計應深挖文化內核,將中式浪漫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汽車不僅是出行工具,更成為文化的載體,同時在國際化視野中,保持本土文化特色,注入品牌基因。盡管設計創新的時間點難以精準預測,但設計師必須勇于迎接挑戰,在不斷的磨合與整合中,推動汽車設計行業突破同質化的困局 。
卡班
卡班先生認為設計創造的本體是對于未來的想象,要點是能夠把握設計師眼中的today和消費者眼中的today之間的距離。當設計與消費者需求這兩者的距離拉近,就意味著停滯不前、缺乏創新,而一旦創新消失,夢想也會隨之消逝。當前許多做法并非創新,只是重復。若總是重復,低成本的競爭者會逐漸逼近。他指出,改變現狀只有兩種方式,要么帶來創新,要么有人敢于突破常規、改變規則和推動創新。大家在方法、思路等方面趨同,若有人銷售表現好,其他人就會跟風。所以,保持“圓圈”所代表的距離很關鍵,這種距離就是力量,而要獲得這種距離優勢,就得靠創新或者大膽地改變規則。
4
建筑有特定贊助商,汽車有眾多投資者,結合世界七八十年為一個大周期、當下社會差距大、人們審美分歧增大的背景,設計師在人們不認可“美美與共”卻想創造“美美與共”的車的情況下,如何看待眾多投資者?
卡班
卡班先生以蘋果推出iPhone為例,說明設計和創新是強大工具,掌握在合適的人手中能改變世界,若被不當使用則可能有負面效果。他強調夢想和開放思維比AI更強大,創造力和夢想能與強大工具結合創造獨特成果,設計師應擁有大的夢想,不只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改變世界,做出能給人驚喜、讓人喜愛的設計。
阮昕
阮院長從美學詞源出發,強調美學并非局限于“好看與否”,其希臘語詞源與“麻醉”相反,本質是賦予生命動力的源泉。他以中國藝術中“拙美皆可”的包容審美為例,指出應打破傳統美學評判的局限,超越淺表的審美分歧,方能釋放設計的無限潛力。
最后,小楊工對論壇做了簡單的總結,認為設計的“特權”本質上是為了更大的社會價值,為商業發展與人類社會注入蓬勃生命力,并再次感謝各位嘉賓的到來。
本次活動圓滿舉行!
在智能變革與產業出海的時代浪潮下,汽車文化的多樣性,美學標準的多樣性,以及創新路徑的多樣性都是值得思考的主題。本次論壇不僅是汽車設計領域的深度探討,更是上汽集團在文化融合與設計創新上的一次重要實踐。設計無界,但設計需要扎根本土。實現美美與共,我們需要讓文化真正的融合,讓外來文化在本土土壤生長,讓美學在共享中為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源泉。未來,上汽集團也將繼續推動汽車設計美學的發展,不斷探索變革時代下的機遇,迎接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