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汽修行業,呈現魔幻局面。
一邊是汽修老兵在抖快平臺發布視頻,訴說著生意的慘淡;另一邊卻是不少新晉汽修人用視頻記錄自己的開店歷程,懷揣著憧憬踏入行業。

然而,事實證明,在汽修行業開店當老板并非易事,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得多。
日前,一位汽修人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感悟:今年3月,其丈夫在大環境承壓的背景下,投入十余萬積蓄開設汽修店——這位從業十年的老師傅,因打工收入難以支撐家庭開支、孩子教育成本攀升,最終選擇押注技術創業。

但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汽修行業的內卷已然突破底線。如今,開店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技術,還得學會拍短視頻、掌握推流技巧。
雪上加霜的是,行業陷入了價格戰的泥潭。該博主發出一連串質問:100 多元的保養品質真的能有保障嗎?短視頻運營成本吞噬利潤空間又是否合理?
字里行間,滿是對生意的焦慮、對行業困局的無力。十年技術沉淀換來的,不是穩穩的行業準入證,而是必須從零開始的 “網紅修煉”。
換言之,一個傳統手藝人被迫轉型為"鏡頭前的表演藝術家",合理嗎?明明汽修行業勸退聲不絕于耳,為何仍有人前赴后繼地開店?
01、誰在逆勢開新店?
為何當下仍有人執著開店?
普遍觀點看來,如今開新店的創業者,未必是對汽修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大多數是因轉行機會寥寥,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干汽修。畢竟換行既需資源也需資金,而當下沒有不卷的行業,跨行更容易踩坑。
當然,也有一批汽修人到了職業瓶頸期,開店當老板成了他們突破天花板的必然選擇。總結下來,現在開店的人群有四類:
第一類,90后、00后返鄉技師成創業新軍。
在滲透率以及連鎖化率雙高的一二線市場,競爭激烈,汽修廠的生意遭遇極大挑戰;尤其是綜合修理廠的降本壓力大,大量技師因上升空間受阻選擇離職或“被離職”,需要找到安置的通道。

這批年輕從業者選擇返鄉創業,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開店全程,評論區同行互動中,既有對“技術變現難”的調侃,也不乏對“逃離內卷”的共鳴。
第二類,4S店售后從業者“被迫”進入后市場,成為開店主力軍。
今年傳統4S店崩盤的跡象更為明顯,爆雷的品牌也從中低端向BBA代表的豪華品牌轉移。大批4S人也將目光聚焦在汽車后市場。
北京最大寶馬4S店翻牌比亞迪后,一位售后從業者透露,他們售后團隊一面忙于討薪,另一面尋找新出路。目前,他和朋友在北京已經合伙開了一家寶馬專修店,門店上赫然寫著“寶馬4S技師創業店”。

在社交平臺,經常能刷到這批出走的“4S人”重新站在老東家門店前拍視頻感慨,順便為自己的新店招攬客戶,并強調提供一樣的服務、標準和原廠配件。
第三類,頭部連鎖撬動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基于KA客戶的資源拓店。
2025年,貓虎狗加速產業鏈滲透:京東養車與浙江某企業達成超100家門店的加盟簽約;天貓養車與山西某4S集團將在全省布局50+網絡;途虎與交運集團、4S集團等聯合開店。貓虎狗25年的招商政策重心都指向下沉市場,給政策給流量提升覆蓋密度。
第四類,主機廠鼓勵經銷商去售后開2S店。
這部分群體目前占比不高 ,如廣汽本田聯合經銷商推出“樂享養車”;一汽大眾鼓勵老經銷商建立社區“服務店”等,接下來或有更多車企放松售后政策,允許經銷商用更低成本投資方式入局售后。
02、開店的新趨勢
新開店的人群發生變化,開店邏輯也發生了結構性變革。
首先,不少創業者優化門店模型,通過開設 “小店” 來縮小規模、降低成本。
不少從4S店和綜修廠出走的創業者,大部分2-3個人合伙開店,也被稱之為“夫妻店2.0時代”。這類門店各有所長,經營更加靈活,能夠憑借貼近用戶的優勢,在家門口贏得用戶的信任和良好口碑。
其次,借助新業務(新能源專修、輕改、輪胎、底盤等)或副品牌(國產品牌),覆蓋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降級消費群體,從而增加收益。
例如,上海某老牌汽修廠在原有場地附近,投資30多萬開了一家特斯拉專修店;湖北某輪胎店老板反饋,因客戶消費降級,導致15-17寸的外資品牌輪胎賣不動,于是門店增加了更具性價比的國產品牌輪胎。
再者,選擇低租金門店成為一種趨勢,創業者不再執迷于黃金位置,甚至主動從高租金地段遷出,并借助線上營銷手段吸引客流。
前段時間,上海寶麗汽修搬遷引起行業關注,該店負責人表示搬遷原因系成本高,房東不降租。業內甚至傳出“房東不降租就搬遷”的口號。

當租金成本占運營支出比例突破臨界點,經營者果斷放棄黃金地段,將資源向短視頻獲客、私域運營傾斜。這種空間置換本質是流量成本的重構,用算法推薦替代自然客流,實現更精準的客戶觸達,形成"線上引流+低租金運營"的新平衡。
最后,降低初期投資,避免過度投資,盡可能采用二手設備也是當下開店的一種變化。而二手設備交易活躍折射出投資理性化趨勢。
在閑魚、58同城等平臺,轉讓二手汽保設備的信息很多。在新晉汽修人的視頻評論區,建議購買二手設備的留言出現率很高。此外,不少汽修人不僅購買二手設備,甚至選擇自己裝修。
這些變化共同指向汽修行業的進化方向:在租金紅利消退、人員成本、流量成本攀升的背景下,通過精細化運營實現降本增效,用專業服務構建競爭壁壘,最終形成"小而美"的韌性生存模式。
03、后市場“圍城效應”顯現
汽車后市場的“圍城效應” 正在悄然蔓延,有人急于逃離,有人卻魚貫入場,如此矛盾的景象交織在一起,將成為后市場的新常態。
在剛剛過去的今年一季度,AC 汽車對某同城網站上 “汽修美容” 門店轉讓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統計范圍涵蓋了 31 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結果顯示,共有 3859 家門店在轉讓之中,相較于去年一季度的 3081 家,同比增長了 25% 之多。
而另一組數據更是令人深思,截至目前,在該網站上仍有 1.5 萬家汽修美容店處于待轉讓狀態。盡管與整個汽修廠行業 40 多萬家的龐大規模相比,尚未出現所謂的 “閉店潮”,但市場中 “生意愈發難做、賺錢愈發艱難”幾乎成為從業者們的共識。
由于準入門檻較低,因此汽修行業從來都不缺乏入局者。只是活下來的門檻越來越高,導致大多數門店處在“煎熬”狀態。
一方面,從行業內部來看,處在中間層的門店尤為艱難。那些缺乏特色、根基不穩的門店,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苦不堪言,包括頭部企業在內也在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企業眼饞于3億汽車保有量催生的巨型蛋糕,試圖進入其中。如主機廠、4S集團、潤滑油品牌、互聯網巨頭等各方勢力紛紛涌入售后領域,試圖分一杯羹,行業邊界變得愈發模糊。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然而,在行業陷入 “圍城” 效應的當下,剛剛進入這座 “城池” 的企業,明顯感受到了一股刺骨的寒意。
無論是城內的堅守者,還是城外的躍躍欲試者,都面臨著一場艱難的抉擇。如何在這場微利時代突圍破局,成為留在這場牌桌上的關鍵思考題。
要么加入組織,要么自我進化,要么退出止損,似乎沒有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