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已告一段落,雖說國內三大A級車展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風向標,但這屆車展在各種“其它因素”的助推下,總讓人覺得有些不同。
從去年9月開始出現的“主辦方之爭”,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到最后,甚至很多持續關注事態發展的人,也開始分不清到底“誰是誰”了。
2024年北京車展的“紅和綠”,在這屆車展只剩下了“紅”。雖然依舊在車展上找流量,但隨著數碼寶貝硬闖車圈這陣風逐漸消退,如今已經沒有太多人再去關注像“小丑”一般的“紅”。
小米SU7的事故,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關注,在車展前夕推出了關于輔助駕駛夸大宣傳的禁令,使一眾車企緊急修改車展上關于輔助駕駛的宣傳語。
如果以上這些是上海車展首次出現的花邊,那么另一個非首次出現的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那就是在上海車展上,外國媒體、觀展者,相比以往多了數倍。
其實車展上出現外國人的身影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大眾、豐田等諸多跨國車企的高層領導一直就有到中國車展看看的習慣,中國車企聘請的國際高管更是需要到場參加自己品牌的發布會。
但是,此前這些外國面孔都是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身領導范兒出現在各個展臺上,除了參加自家的發布會,他們通常還會去自主品牌的展臺看看,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與這些現象不同的是,在這屆上海車展上,身穿休閑服裝的外國媒體數量大幅增加,他們來自歐洲、北美、亞洲、拉美、非洲等地。
這些來自全球的媒體記者或用傳統單反相機不停拍攝中國展車的各個細節,或站在展車前手舉自拍設備慷慨激昂地講車。
在一輛自主品牌展車邊,一位來自印度的媒體手舉單反相機一直“瞄準”著展車,他在等待一位中國媒體近距離拍攝展車內飾。為了爭取時間,他上前與中國媒體溝通,請求讓他先拍一張外觀空鏡。
還有外國媒體舉著pocket 3自拍講車視頻,拍攝后與身邊的同事對著展車指指點點、不停討論。
細聽之下不難發現,他們使用的語言包括英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語言多樣性。
對于此情此景,不少中國媒體表示,仿佛來到了十年前的日內瓦、底特律等全球五大車展上。
據悉,本次上海車展媒體注冊名單涵蓋了路透社、彭博社、《Automotive News》、CNN、紐約時報、《MotorTrend》、日經新聞等國際主流媒體,以及來自印度、巴西、韓國、南非等新興市場的刊物和獨立記者。
從現場觀察來看,外國記者不僅來自德國、日本、美國等傳統汽車工業強國,還包括巴西《Auto Esporte》、印度《Autocar India》等新興市場的代表。
美國汽車媒體《MotorTrend》在4月25日題為《參觀上海車展上令人興奮、極具未來感的汽車》文章中表示,你可以駕駛SUV穿越湖面、電動911戰斗機、機器人,以及飛行汽車:這可不是你所常見的那種車展。
同時,文中還表示,2025年上海車展表明,所謂的“中國速度”并不是一句空話,中國汽車制造商曾經專注于實現汽車化。1985年這個國家只有170,000輛汽車,而現在,他們正以傳統汽車制造商難以理解的速度挑戰現代汽車是什么、應該如何制造以及在哪里銷售的基本概念。
路透社在4月23日題為《貿易戰和安全問題成為上海車展關注焦點》的文章表示,中國競爭激烈的市場對于外國品牌來說仍充滿挑戰。
文中提到,通用汽車別克品牌的設計主管馬特·努恩(Matt Noone)表示,別克一直在努力追趕中國汽車制造商的速度和技術實力。
“這次車展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入門級汽車以如此低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配置,”同時,在談及關于中國汽車的輔助駕駛功能時,他驚嘆:“你怎么能靠這個賺錢?!你真的能靠這個賺錢嗎?”
馬特·努恩還稱,別克車型必須通過盈利才能“獲得進入產品線的資格”,這促使該品牌將其產品線削減了一半,至約10款車型。
法國汽車媒體《L’Automobile Magazine》在4月29日題為《2025年上海:這些挑戰歐洲汽車行業的中國新型電動汽車》文章中表示,2025年上海車展上超過100款新車、令人驚嘆的技術實力提升,以及如今志在征服歐洲市場的中國車型,再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加速推進電氣化進程和互聯技術的背景下,中國彰顯出了自身的主導地位。
在文中,作者毫不避諱地感嘆,在歐洲車展有時都難以帶來驚喜的當下,上海車展以其實用主義脫穎而出:車展上展出的大多數創新成果都已具備量產條件。這種被稱為“中國速度” 的發展態勢,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研發周期,并將中國定位為全球電動汽車革命的關鍵推動力量。
《日經新聞》科技賬號在社交平臺X上發文稱,中國電動汽車在“加拉帕戈斯”式汽車發展模式中實現進化,借助人工智能凸顯競爭力。(注:“ガラパゴス”原指加拉帕戈斯群島,這里“‘ガラパゴス’カー”可理解為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獨特發展路徑的汽車,類似于在日本國內一些產品因獨特環境形成與國際市場不同發展路線的“加拉帕戈斯化”概念)
外國媒體的空前參與標志著上海車展為代表的中國A級車展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核心舞臺,超越了底特律、法蘭克福、東京等傳統車展的影響力。
這一現象表明,中國汽車行業已從傳統的制造中心轉變為技術創新和市場趨勢的引領者,中國車企的技術進步和市場表現正在顛覆外國媒體的固有認知,促使他們重新評估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角色。
的兆瓦閃充展示、蔚來的換電網絡介紹、小鵬的城市NOA演示,如此種種,通過外國媒體的廣泛報道和積極評價,為中國車企提供了展示技術實力和品牌形象的絕佳機會。
他們的驚訝也反映了中國車企在技術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上相較跨國車企,已經具有明顯優勢。這種優勢迫使跨國車企重新審視其戰略,加速在中國的本地化生產和研發投入。
如此多的外國媒體來到上海車展,不禁讓人猜測,在中國政府于2024年12月17日推出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下,主辦方特意邀請了來自全球各國媒體前來上海車展進行觀展、報道。
然而,在隨后多方信息中獲悉,僅奇瑞在本次車展就邀請了約5000人規模的海外媒體及經銷商,這些海外友人的報道和口口相傳,勢必將為中國汽車工業帶來全球展示作用,值得所有人為其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