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各大車企陸續曬出財報數據,一串串數字看得人眼花繚亂,這其中有一個詞反復出現——“負債率”。不少人看到“負債”兩個字就開始皺眉,覺得壓力山大,甚至會直接聯想到“危險”、“資金鏈斷裂”、“生死存亡”等。可問題來了,負債率高,真的等于風險高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不妨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福特的負債率是84.27%,通用汽車是76.55%,大眾集團是68.92%。這還只是國外的情況,回到國內,奇瑞88.64%、蔚來87.45%、賽力斯87.38%、比亞迪74.64%,包括吉利、上汽、長城、長安等車企,也全都超過了60%。這也就說明了一件事情:不論是百年老店還是新銳玩家,負債率普遍都不低,超過60%幾乎成了“標配”,有些甚至奔著90%去了。所以,從數據上來看,所謂的“高負債”,其實早已成了汽車行業的常態。
要理解汽車企業負債為什么高,得先搞清楚,造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活兒。想要“盤活”一家車企,建工廠、鋪產線、搞研發、跑測試、拉供應鏈、做宣傳、擴市場……每一樣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車從生產到交到用戶手里,這條鏈路又長又復雜,時間拉得長,錢往往都分散在各個環節了。所以大家會發現,車企哪怕賺得多,賬上也經常不寬裕,這種“賺得多、花得更多”的狀態,其實是行業本身決定的。
不過,負債率高也不代表車企就“壓力山大”,關鍵得看這些負債需不需要額外“掏錢”。簡單說,負債分兩種:一種是“無息負債”,比如供應鏈賬期、客戶預付款,即將支付的員工薪酬,不用付利息;另一種是“有息負債”,也就是每年都得真金白銀去還本付息的那種,真正讓人頭疼的,其實是后者。在這方面,國內車企的日子普遍更輕松一些,相對行業而言較為穩定。比如,比亞迪的有息負債只占總負債的5%,奇瑞12%,吉利也才17%,大多數都不用“多花錢”,看著數字挺高,實則壓力并不突出。反觀豐田、福特這類海外巨頭,有息負債占比動輒超60%,每年一大筆的利息,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陷入被動的局面。
所以,車企負債率高,看著嚇人,實則有門道。總而言之,國內外車企高負債已是常態,這也是汽車行業重資產、重投入、周期性長的本質體現,風險差異隱藏在負債結構中。那么,誰能做好管控、管好現金、干出效率,才是笑到最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