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汽車安全監管風暴”的政策組合拳,直指近年來行業盲目追逐“科技感”而忽視安全本質的亂象。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占比為70.5%,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崛起,帶動全球汽車工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隨著新能源車行業發展的日新月異,廠商開始不斷升級旗下產品、增加配置、更新系統,這本應是消費者和廠商雙贏的局面,然而,卻滋生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
2023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接連發布十余項汽車安全技術標準,覆蓋隱藏式車門把手、OTA升級、智能駕駛宣傳、動力電池安全等領域。
這場被稱為“史上最嚴汽車安全監管風暴”的政策組合拳,直指近年來行業盲目追逐“科技感”而忽視安全本質的亂象。
“科技符號”到安全底線
“創新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車企必須對用戶生命負責。”政策制定者明確表態,所以當政策、技術與用戶需求形成“三角平衡”時,汽車產業的競爭焦點早已從“誰的故事更炫”轉向“誰的承諾更穩”。
5月8日,工信部官網發文,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將填補對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規范不足的空白。
但為何眾多車企中意隱藏式門把手?
其實就是相比傳統門把手的“突兀”,直接“收”進車身的門把手更顯科技感。正如某車企董事長所言,隱藏式門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風阻確實有可能減少了一點,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網約車司機吐槽現在的車門把手設計不實用,“拉20個人最少得有12個人整不開,我還得給乘客開門”。
所以隱藏式門把手美則美矣,但在實際應用中卻衍生出大量問題。例如強度不足、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隱蔽無標志)、斷電失效、夾手等,潛在逃生、救援風險。
上述問題帶來了潛在的逃生與救援風險。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外門把手、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無明顯、統一標志,增加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此次公開征集意見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規定了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要求、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車門外把手和車門內把手的強度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救援逃生角度,應強化汽車車門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保證斷電、碰撞等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開啟,從而進行救援及逃生活動。
隨著《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汽車門把手的設計將會得到更標準規范的外在約束,有望從追求科技感轉向安全優先。
智能化的狂飆與泡沫
近年來,汽車行業掀起了一場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從自動泊車到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從語音交互到整車OTA升級,車企不斷用“顛覆性體驗”吸引消費者。
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下,近期發生的多起事故凸顯了當前汽車智能化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風險,這不僅影響了用戶的正常使用,還對公共安全和個人權益構成威脅。
那智能化究竟是提升安全的利器,還是埋下安全隱患的泡沫?
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L2級輔助駕駛新車上險量達1309.4萬輛,滲透率57.3%;搭載智能網聯功能的新車占比超90%。車企將智能化作為核心賣點,宣稱“自動駕駛事故率僅為人工駕駛的十分之一”。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指出:“部分企業夸大宣傳,導致消費者過度依賴智能功能,埋下安全隱患。”目前根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當前國內量產智能車僅達到L2級輔助駕駛,駕駛人仍是責任主體。
不過,不少車企的宣稱并未重視這一風險。此前,部分廠商為搶占市場,營銷模糊“輔助”與“自動”的邊界,通過“全場景”“零接管”等話術將L2級功能包裝為“類L3”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消費者誤將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產生認知偏差。
這種認知偏差,使得部分駕駛人對輔助駕駛認知不到位,誤以為“輔助駕駛=自動駕駛”,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后做出玩手機、睡覺、聊天、吃東西等危險行為,不僅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此前3月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SU7事故中,三名女大學生開啟輔助駕駛智駕功能后,車輛因施工改道識別失敗,徑直撞上隔離樁引發爆燃。
“小米車禍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引子,由此暴露了行業的一些問題,比如關于智能駕駛的法律法規跟不上、車企為了銷量搞營銷、夸大宣傳等。”業內人士表示,過度宣傳是為了提高汽車銷量,從而給企業創收,但宣傳內容卻不一定能100%實現。
近日,工信部緊急叫停了車企對智能駕駛功能過度宣傳的現象。會議再次明確智能駕駛的宣傳邊界,更以“安全第一”重塑了行業價值坐標。
對于此次工信部發文,業內外一致認為整頓行業的亂象,對智能駕駛的健康發展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加強監管并不意味著智駕研發“降速”。“并不是說對車企的研發進行監管,只是對車企的營銷進行監管,所以智駕的研發應該不會受影響。”
而在新的監管框架下,智能駕駛也將告別野蠻生長,進入規范有序的發展新階段。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對智駕技術的信任,也將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新能源車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200萬輛,但伴隨銷量飆升的是全年385萬輛的"召回潮"。其中,去年因電池問題召回的車輛達29.5萬輛。有車主描述:“買電車就像開盲盒,電池可能是最大的雷。”
行業安全治理的深度開始向技術底層延伸。
工信部對外發布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并將于2026年7月1日實施,新國標首次提出因內短路發生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如果說過去的電池標準是“及格線”,新規直接劃定了“生死線”。
據悉,新國標包含了7項單體測試和17項電池包或系統測試項目。具體來看,這24項標準項目中,除了“過充電”“外部短路”“溫度循環”這三項,其余項目均進行了修訂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環后安全、熱擴散以及底部撞擊這3項為新增或重要修訂項目。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國標以“零自燃爆炸”強制終結行業僥幸心理,安全性能成為核心決策因子,推動新能源車轉向“安全信任驅動”,提升消費市場對新能源車產品的購買和使用信心。
“新標準倒逼車企強化電池防護(如機械抗沖擊設計、熱失控預警系統),間接降低保險費率,形成從安全性能提升到使用成本下降,再到市場接受度提高的良性循環。”
毫無疑問,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本質上是技術的比拼。新國標的出臺也將引導汽車市場從無序“內卷”逐步回歸產品維度的高質量競爭,而消費者將成為安全標準升級的最終受益者。
從發布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要求升級為不起火、不爆炸;要求汽車企業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且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擬出臺標準規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
“可以說,政策的相繼出臺和制定,既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問題的及時修正,也是對我國優勢產業蓬勃發展的保駕護航。”
業內專家指出,給予創新必要的成長空間,同時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為科技發展系好“安全帶”,這有利于形成一個更加健康、有序的競爭環境,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爭奪市場份額,而非單純依靠價格戰或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