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第三屆數智藝術博覽會(成都)新聞發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舉行。本屆博覽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指導,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省數字媒體藝術協會、京東方中聯超清聯合主辦,將于2025年9月在四川省文化藝術中心正式開幕。
新聞發布會現場。
與會嘉賓合影。
作為國內首個聚焦“數字化+智能化”藝術形態的專業博覽平臺,數智藝術博覽會自2019年創辦以來,已形成了涵蓋研發、展覽、數藏、衍生和論壇的“五位一體”生態結構,持續探索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
在發布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因公外出未能親臨現場,由美術館館長、數博會聯合學術主持靳軍代為致辭。林茂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數智藝術作為“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興藝術形態,正在重塑新時代的藝術表達方式與人才培養體系。中央美術學院近年來積極推進“藝術+科技”融合發展,特別是2023年成立“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方向建立了系統教學與科研平臺。林茂表示,此次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協辦單位,將繼續發揮我們的學術、教育與人才優勢,深化與數博會在展覽、論壇、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一個開放、融合的數智藝術平臺,為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貢獻力量。
著名美術批評家、三屆數博會學術顧問賈方舟先生深刻指出,藝術的發展歷程始終與技術變革密切相關。歷史上,攝影術的出現曾引發繪畫的首次危機,迫使藝術從再現走向表現,從寫實走向抽象;而消費社會的興起,又使藝術進入“后歷史”階段,傳統的藝術定義和評價標準面臨瓦解。今天,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再次對藝術的原創性、表達方式與存在價值提出了根本性挑戰。這是藝術所面臨的第三次歷史性轉折。而恰是在這種挑戰中,蘊含著藝術范式轉型的契機。賈方舟認為,數智藝術博覽會的持續舉辦正是在回應這一時代命題,其前瞻性探索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望成為推動藝術走向新階段的重要平臺。
作為本屆數智藝術博覽會的主辦單位之一,四川省數字媒體藝術協會創會會長牟文虎在致辭中表示,藝術的發展不能止步于形式的更新,更應回應技術革命與文化變革的深層驅動。他指出,當前四川將“人工智能”作為“一號創新工程”,聚焦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成都已布局超算、智算中心,培育出《哪吒》《王者榮耀》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象級文化產品,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生態。牟文虎認為,這些政策優勢與技術積累不僅為數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沃土壤,也為數博會的成長與突破帶來了良好的時代機遇。
中國美術家協會數字藝術藝委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本屆數博會聯合學術主持靳軍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論壇”板塊的整體構想與征集機制。他指出,論壇作為博覽會“五位一體”結構中的學術支柱,本屆論壇將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機共創、大眾美育、知識產權、文化新質生產力等幾大方向公開征集議題,力求從基礎理論到實際場景全面推動該領域的學術發展與產業鏈接,打造中國數智藝術理論高地。在隨后記者提問環節中,靳軍則結合其自身創作經驗,分享了數智藝術如何激活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字技術重構傳統意象,實現觀念表達與文化延續的有機融合。
總策展人一山先生分享了關于數智藝術的重要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技術”,正在全面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的表達方式。進入藝術領域后,也自然催生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其次,AI技術的發展讓藝術創作變得更加便捷,越來越多非專業群體能夠參與其中,“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正逐步成為現實。最后,他特別提到,在作品征集中一方面鼓勵用先進的數智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鼓勵用最先進的數智技術表達那些打破常規、探索人類經驗之外的嶄新主題,推動藝術創作不斷向未知拓展。
“數境等觀——靳軍傳統藝術與科技研究展”展覽作品
本屆主視覺運用AI生成技術,構建出從“信息化”時代的碎片邏輯,到“數字化”階段的粒子演算,再到“智能化”系統中神經網絡結構的三重變奏,開啟觀念表達的新維度;同時在形式創新上,本屆主視覺以神經元結構這一人工智能的啟發原型為基礎,從科學化的系統邏輯,到可視化的結構呈現,再到藝術化的表達,實現了從理性認知到感性審美的融合突破。
隨著“數智藝術”逐步從邊緣實驗走向學術主流與公共認知,第三屆數智藝術博覽會的舉辦不僅將進一步激發創作活力、推動產業融合,也將成為國家文化戰略背景下,藝術界面向未來的一次集體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