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何去何從,引起業界高度的關注。房地產底部探索的討論在2023年延續到2025年,2025年能否迎來觸底、反彈,依然是不確定性的話題。
去年12月份摩根士丹利公布《摩根斯坦利:全球及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報告稱,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新房將會觸底反彈,第四季度房地產可能會出現反彈。
2025年中國房地產第二季度將會觸底、反彈的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即政府通過收儲政策有效降低庫存。第二是銀行體系能消化約1萬億人民幣的信貸損失。
大摩預測的依據的來看,首先是2024年新房銷售超越供應。在排除政府收購的前提下,中國新房的供應速度已經明顯慢于銷售速度,竣工面積負增長大于銷售。
2024年房屋竣工面積73743萬平,下降27.7%。其中住宅竣工面積53741萬平,下降27.4%。對應的是2024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97385萬平,下降12.9%。
再次是政府引導的去庫存化。到2025年年中,70城庫存水平將降至理想狀態。政策措施刺激了樓市需求,未來政府可能親自下場購房以進一步加速庫存消化。
高庫存三大壓力,一是截至2024年3月,中國共有23億平方米的新房庫存,這個庫存的去化周期大約是29個月左右。低線城市的供應過剩問題更要嚴重得多。
二是目前市面上存量新房超過30%庫存實際是“死庫存”。所謂死庫存,是指位置偏遠、戶型差、質量差、規劃有問題、缺配套、缺手續、補土地出讓金和稅費。
三是眼下一些在建的房地產項目未來也會有一部分轉換為死庫存,比例大概在20%左右。所謂的死庫存,就是中短期內,房企無法賣不出去的房子。
最后是金融機構消化死庫存,房地產下行周期完成要等到這30%的死庫存消化消耗完成,“死庫存”最終會由各方買單,但最終還是銀行承擔壞賬損失。
眼下銀行每年大概可以消化3000~4000億房地產不良貸款。剩余30%的死庫存可能會導致未來2~3年會再有1萬億左右的信貸損失。
被各種市場參與者消化,等到這一批死庫存基本消化的差不多了,才標志去庫存成功,標志房地產下行周期的全面結束,未來房地產是沒有金融風險的。
假如,兩個前提條件達到,2025年中國房地產將會在第二季度觸底、反彈。反之,兩個前提條件做不到,中國房地產2025年二季度將不會觸底、反彈。
筆者認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新房將會觸底反彈、第四季度中國房地產可能會出現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目前政府通過收儲難有效降低庫存。
首先是政府通過收儲,難有效降低庫存。主要是存量商品房和空置土地收儲政策落地緩慢和收儲之后的去化,都是直接影響到收儲去庫存的效果。
其次是金融機構消化死庫存的效果不佳,賣不出的房子或土地,除了可以打包給第三方或者資產管理公司去處理,但是市場庫存大,無法短期消化。
最大的可能性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不管是重新出售,轉為保障性住房、安置房、人才房,用作租賃住房,還是政府收回,但是目前情況和政策不允許。
最后是房地產的庫存去化,與保交房進展、房企債務化解、房企銷售回升等有直接的關系,但情況不樂觀。而收儲等增加新的需求方式,目前來看,效果有限。
目前唯有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去年10月以來到2025年2月,整體保持上升的趨勢,其他城市的則是波動下降,全國整體市場處于止跌回穩調整階段。
中國房地產2025年是否會觸底反彈,答案已經出來了。筆者認為中國房地產2025年出現觸底、反彈的概率不大,依然處于止跌回穩的調整階段。
一是銷售未全面止跌回穩,復蘇回暖。而房企財務和經營困難未明顯改善。購房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收入沒有明顯改善。購房入市信心不足,房價未反彈上漲。
二是房地產信用風險未解除,延續到2025年。目前萬科的風險爆發,到各類房企債務重組困難重重,退市,清盤呈現,被執行人等頻現,債務風險依然存在。
三是保交樓的壓力依然存在,項目白名單覆蓋范圍有限。納入房地產項目白名單的項目來看,基本上是經營正常的公司和項目,其次是符合快交房的項目。
四是庫存壓力非常巨大,達到天花板,包括存量土地、商品房,涉及的去庫存資金非常龐大,目前國家的債務置換和地方專項債無法覆蓋,并且收儲要求高。
五是房地市場嚴重的供大于求局面未明顯改善,這是房地產市場問題最嚴重的。不管是土地和房子,供應端的不斷擴大,需求端的萎縮,形成嚴重的供大于求。
六是供求兩端的政策效力缺乏持續性,去庫存的城中村專項借款、城中村貨幣化安置、專項債收儲土地和存量商品房進展緩慢,政策落地難達預期。
七是房地產監管和限制措施沒有全面取消,其中房地產的三道紅線、貸款集中制、限非標,另外是北上深和海南部分區域的限購等未取消,還有限價限售等。
八是房地產業形成銷售下降-債務和交房-房價下降預期的負循環和產業鏈負循環打破、修復未明顯改善,融資呈現收縮轉精準,房企融資環境未明顯改善。
九是宏觀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因素,消費持續低迷、外商投資減少、隨時面臨關稅大戰、面臨通縮壓力、地方財政面臨很大的債務和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