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13年的“世紀大和解”
2025年5月,互聯網江湖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京東商城全量接入支付寶支付。這意味著,用戶終于可以在京東App下單時,自由選擇支付寶、余額寶甚至花唄分期。這場始于2011年的“支付冷戰”,在官宣合作13年后畫上句號。
時間撥回2011年,劉強東曾公開炮轟支付寶費率過高,果斷終止合作。彼時京東80%訂單依賴貨到付款,在線支付占比不足一成。但十三年河東,十三年河西:如今支付寶用戶突破4億,京東年活躍買家超5億,移動支付早已滲透到街邊煎餅攤。這次“破冰”,既是商業利益的再平衡,更是對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妥協。
支付自由:消費者才是最大贏家
“剁手黨”的春天來了
過去在京東結賬,要么綁卡,要么用白條;在淘寶購物,習慣性打開花唄?,F在,你可以用花唄在京東買家電,用京東白條在淘寶囤零食——這才是真正的“支付自由”。更關鍵的是,商家也嘗到了甜頭。某中小商家算過賬:接入支付寶后,店鋪流量暴漲30%,轉化率提升15%,因為支付寶用戶不用再為支付方式糾結。
巨頭拆墻,生態共贏
有人質疑:“京東接入支付寶,是不是被阿里收編了?”數據會說話:京東支付在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已升至第四(艾瑞2025年Q1數據)。這說明,京東并非“依附”,而是通過開放生態擴大朋友圈。就像淘寶接入微信支付、京東物流入駐菜鳥一樣,巨頭們終于明白:與其筑墻防守,不如修橋互通。
反壟斷利刃下的必然選擇
這場合作背后,是監管之手的推動。2024年《反壟斷法》修訂后,互聯網平臺“二選一”成為歷史。京東與支付寶的牽手,本質是市場從“野蠻生長”到“規則競爭”的蛻變。當平臺不再用支付方式綁架用戶,商家才能專注產品,消費者才能享受實惠。
拆墻之后:中國互聯網的新故事
京東與支付寶的“破冰”,撕開了互聯網巨頭“互聯互通”的新口子。淘寶能用微信支付,京東物流能送菜鳥包裹,現在連支付系統都打通了——這哪里是妥協,分明是升級。
對普通用戶而言,變化實實在在:支付寶紅包能和京東優惠券疊加,買家電省下幾百塊;爸媽再也不用糾結“這個App能不能用支付寶”;連樓下煎餅攤老板都感慨:“現在年輕人付款,掃哪個碼都行,方便!”
對行業而言,這更像一聲發令槍。當平臺把精力從“搶地盤”轉向“練內功”,創新才會真正發生。就像某電商分析師所說:“未來十年,中國互聯網的主旋律不是對抗,而是共生。”
你的支付自由,由誰守護?
從支付戰爭到生態共建,中國互聯網用了13年才讀懂一個道理:拆掉高墻,才能看見星辰大海。
結賬時,你會選支付寶還是京東支付?或者,你更懷念那個“支付方式二選一”的時代?